安徽中医学院校内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的
实践与思考
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既是着眼于新形势下发现和选拔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重要举措,又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及增强干部工作透明度的迫切需要。安徽中医学院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学校第三轮干部任(聘)用工作,决定拿出四个副处级岗位在校内进行公开选拔。在省委教育工委组干处的审核与指导下,学校公选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四名同志顺利走上副处级岗位。回顾本次公选工作,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宝贵的实践,也留给我们许多思考。
一、精心组织,务求选人用人好做法
2009年4—6月,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安徽中医学院干部选拔任(聘)用工作实施办法》文件精神,校内公开选拔副处级干部进入实践。公开选拔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影响大、要求高,四个岗位涉及到党务、行政、纪检监察、群团组织等工作领域,这就要求在工作中必须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把各个环节都做实、做细、做好。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学校精心组织,做到了“三个坚持”,把握了“三个关键环节”,取得了“三个创新”。
(一)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较高选人用人标准。在竞聘条件与资格中明确要求报名人员必须具备全日制教育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正科级干部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中共党员,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其中,校团委副书记要求在35周岁以下,为好中选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坚持干部工作指导原则。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结合实际,学校制定了《关于校内公开选拔部分副处级干部工作的实施方案》,规定了公选工作的指导原则,即: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本次公开选拔工作做到了以原则定标准、以原则定程序、以原则定方法,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比如:所有应试人员的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等环节都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请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省委教育工委组干处作具体指导,并负责笔试、面试的命题及阅卷等工作;请省委组织部和教育工委参与和监督;请学校纪委的有关领导及部分群众代表对公开选拔工作进行全程参与和监督。
3、坚持以人为本。在报名、笔试、面试等环节的时间安排上尽量方便竞聘者,在报名结束时特别安排了调整志愿时间,有利于应试者更加合理选报志愿;在笔试阶段,专门准备了考试用具、饮用水;在面试阶段,提供安静的休息室;在笔试、面试结束后,组织所有参与者集中交流心得、总结经验;通过以上细致入微的工作,充分体现了校党委“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公开选拔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二)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公选工作按照制定并公布实施方案、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党委研究决定、任前公示、任职等十个程序进行。其中笔试、面试和民主测评是三个关键环节,对公选结果起主要影响作用。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让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把思想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环节”。无论笔试面试的考试命题、阅卷安排、安全保障,还是民主测评的组织,无一不预测谋划在前,防范规避在前。以精心的组织,合理的安排保证了选拔结果的公平公正。
(三)取得“三个创新”
1、干部选拔方式上的创新。本次公开选拔工作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第一次严格按照公开选拔的方式、程序进行,是创新我校干部选拔方式和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的一次有益尝试,对以后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将具有重大意义。
2、考试内容上的创新。本次公开选拔的笔试、面试题目在省委组织部相关部门的直接把握和指导下,笔试主要测试应试者对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面试采用结构化方式,主要测试应试者在领导能力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对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以及综合分析、逻辑思维、宏观决策、语言表达、临场应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省委组织部的参与和监督,使得考试内容方面更加科学,考试保密方面更加安全。
3、人才储备上的创新。在本次公开选拔工作中,将选拔干部与储备后备领导人才有机结合,建立了公开选拔人才档案,将落选人员中的优秀人才纳入视野,并作为处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同时,针对落选人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制定后备干部的培训计划,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勇于实践,赢得干部工作好效果。
整个公开选拔工作,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与有力领导下,党委组织部在调研分析、制定方案、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等方面精心谋划、有序组织,通过务实有效的工作,收获了干部工作的良好效果。
(一)拓宽了识人视野。“功由才成,业由才广” 。识人用人直接关系事业成败和学校的发展。校内公选领导干部,与单纯由组织推荐和领导干部个人推荐的做法不同,突破了诸多限制,只要符合报名资格条件,均可参加考试竞选,使更多的人才有机会进入组织的视野,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二)带来了积极影响。在公选过程中,整个学校舆论的焦点既集中在“公开”和“选拔”上,更集中在考贤任能上。凭知识、凭能力、经考试考核择优选用,克服了在少数人里选人的局限性,扩大了干部任用的公正性和民主性。这种导向使得青年干部中激情干事的多了,心浮气燥的少了;讲学习的多了,论关系的少了;进考场的多了,跑“官场”的少了。公选强调学历和专业知识,强调年富力强,长期坚持下去,将使学校领导干部队伍逐渐“进化”为高文化、高素质的优秀分子积聚的先进集体,推动校园民主政治文化的进步。
(三)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公选破除了干部工作的封闭性和神秘化,把选人用人的政策和标准交给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程序和方法告诉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群众。在选拔工作中,从命题、考试、评卷到面试及地点选择,自始至终都在纪检、监察和全校师生的监督下进行,保证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选拔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四)优化了中层干部队伍结构。通过公选,优化了中层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专业结构。本次公开选拔出来的四名副处级干部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三个硕士学位),70年代后出生,其中最年轻的是77年出生,也是我校目前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三、总结经验,收获干部工作新体会
校内公开选拔副处级干部,其最大的优势和效应在于:它打破了过去那种选人用人上委任制一统天下的沉闷局面,拓宽了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了广大干部的进取精神,真正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使一大批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入领导干部队伍。这是深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欢迎的好途径、好形式、好方法。通过总结,我们体会如下:
(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增强考试的科学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它不同于一般的学历考试和职称考试,不需要很深的专业知识,应重点考察其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和思维深度,在兼顾知识面的同时,要加大领导科学的比重。根据考“官”的特点,题型上要突出分析、理解、判断、综合题,填空、选择乃至简述题的题型所占比例要大大减少,尽量避免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到高分的情况出现。笔试和面试的题目应该避免涉及选择职位非常细节的问题,若考题和提问的问题过于具体,就有可能使该职位的下属参考人员在应试中占有职务方便而取得优势,这对其他考生来说明显不公。
(二)要进一步规范程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切实增强民意表达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群众公认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选人用人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选人用人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干部的德才如何、实绩如何,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
(三)要进一步深度开发,加强公选成果的综合利用。公选工作在很大的范围内对一定职级、职称以上的干部进行了筛选,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何综合运用公选成果,是降低公选成本,提高公选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对公选成果进行深度开发。深度开发的重点是对落选中的优秀人员进行合理使用和安排。由于受公选职位的限制,在落选人员中仍有不少优秀者不能录取,如果公选结束,只是录用了相应的职位,而将大量的落选中的优秀者弃置一旁,这是一种很大的成本流失。对公选成果的深度开发,要做到在选拔一批的同时,使用一批、储备一批和激励一批。
1、使用一批。通过公选,对落选的其他人才,要进行分析排队,优化整合,合理使用,尽量把他们安排到有用武之地的岗位上去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特别是对一些优秀人才使用不当的,要进行调整;对一些单位和部门优秀人才较多的,要进行调剂。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
2、储备一批。通过公选,要将落选中的优秀者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去加以悉心培养。通过公选产生的相当一批原先并不在组织部门的视野之中的人才应与后备干部一样储备。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公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3、激励一批。通过公选,努力创造了一种正确的用人导向,以激励广大干部更加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公选干部的实际事例昭告后来者:干部的提拔使用不是凭关系靠后台,而是凭本领靠政绩,这就激活了整个干部队伍,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精干、高效、清正、廉价的目标。
(四)要进一步探索,确立选人用人新导向。
1、改革导向。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能出活力,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了。我们这次校内公开选拔副处级干部,表明了学校党委改革用人制度的胆略、勇气和坚强决心。同样道理,我们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改革,必须以改革的勇气,去搬开阻碍学校发展的“石头”,去革除制约事业进步的“陋习”。力求通过这次公开选拔,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强烈的改革导向。
2、学习导向。形成良好的学风是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有利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有效增强了广大干部奋发思学的内在动力。不少参加考试的同志说:“通过这次公开考试,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确实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今后如果不抓紧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
本次公开选拔是我校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后的又一次探索与实践,为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选拔方式和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做出了一次有益尝试。实践使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思考和启示。这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进一步完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意义。